央视2月17日播出的最新一期《鲁健访谈》,主持人鲁健对谈“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教授。节目中披露:今年1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已经正式提交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未来,中轴线还将迎来外国专家的现场参察,以及二十多位专家的会议讨论,这些专家来自世界文化遗产的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如果有专家提出问题还要补充材料,继续完善。
最终,在2024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将由世界遗产委员会的21个成员国决定是否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申遗成功,“北京中轴线”将成为首都北京第8项世界遗产,北京仍将是全球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
北京中轴线的基本特征
(资料图片)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元代),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并在20世纪实现了公众化转变,历经750余年
北京中轴线并不简单是一条线,而是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 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 居中道路遗存共同构成的城市建筑群(一个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
北京中轴线的遗产构成要素
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共15个遗产点。
遗产区:总面积约5.9平方公里。包含承载遗产价值的全部构成要素(15个遗产点),以及构成要素之间必要的连接区域。主要依据历史城墙或者围墙边界、道路中心线、河道外侧堤脚线等界划。
缓冲区:总面积约45.4平方公里。包含位于遗产区周边且与北京中轴线形成和发展联系紧密的区域,保障遗产的完整性。主要依据道路中心线、河道外侧堤脚线界划。
简单来说,遗产区是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内核,缓冲区是环绕内核的重要外延,内核和外延相互依存。总计51.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缓冲区,占据了北京老城面积超过60%,几乎覆盖了北京老城内所有文物古建和历史街巷。
北京中轴线具有的OUV
北京中轴线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OUV)——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标准(iii) 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有的或至少是罕有的见证
北京中轴线为中华文明“中”“和” 的哲学理念提供了罕见的物质见证。它见证了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展现出自13世纪起,礼仪与秩序在中国传统都城营建中的长期实践,表达出通过城市营造寻求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 也为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生动证明。自肇建迄今,北京中轴线持续地对北京城市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展现出传统规划理念持久的生命力。
标准(iv) 是展示人类历史某个(些)重要阶段的某种建筑、建筑或技术组合、景观的杰出例证
北京中轴线以独具匠心的选址,整体展现《考工记》所载传统都城理想范式的规划格局。富于层次、秩序而又蕴含对比、变化的建筑形式,紧密联系的视觉景观,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亦成为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且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
标准(vi) 与具有突出普遍重大意义的事件或活态传统、观念、信仰、艺术和文学作品存在直接的或物质的关联
北京中轴线承载着中国传统社会包容并蓄的精神信仰。北京中轴线与《马可·波罗行纪》这一重要的文学作品存在直接和物质性的联系,这部作品在中世纪将中国介绍给西方世界。北京中轴线也与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事件存在直接联系,见证了中国社会从传统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