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如何看待这两周的市场变化?股市而言,本周总体波动不大,市场更多关注海外信息,并同时开始关注一些更为长周期的经济问题。群体对长周期问题出现系统性的关注,通常是出于一种“定位”心理,即试图对当前所处的状态进行更加清晰的定位,其核心在于此前市场已经有了对当前状态的“初步定位”,但鉴于缺乏验证信号,因此试图从长周期的慢变量中寻找进一步的线索,所以这实际上是谨慎情绪的一种体现。
市场状态实际出现了好转。市场阶段性的“谨慎”本质上是对“难以突破高点”的一致预期导致的。实际上6 月底以来,股市中的上涨比例、涨幅中位数都有系统抬升。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市场目前所关注的海外因素以及长周期宏观问题,也并不会在当下引致市场恶化,但有可能合理化市场的“恐高情绪”,从而压制短期上限。相应的,对于此前回到前高甚至突破前高,但在6 月27 日以后并没有大幅回撤的品种/板块,应当予以一定关注。
股债相关性确实出现了变化。自降息后至今,股债之间实际上出现了相关性的边际变化。我们在6 月11 日报告《择时系统的改进,兼论当下的概率选择》中有对这一现象的判断。这一特性根植于市场参与者思想和情绪的不一致。在这样的矛盾下,过于乐观的政策预期反而成了股市的干扰项,进而使得在利率出现上升时,反而对应了股市短线情绪冲顶的阶段。
存量博弈市场下如何看待成交量?我们通过一个更为规范的框架(参与者能级转化)来解读“成交量代表市场热度”这一认知的本质。在存量博弈的市场下,仅仅通过成交量来粗浅观察“热度”是不够的,还应当关注其对市场波动的撬动能力。实际上2022 年以来,市场总成交水平的波动的信号有效性是有一定下降的,而存量投资者的内部转化和切换成为更关键的影响。
结合成交和波动看,当下市场状态是有利的。今年2 月以来在市场回调的过程中,成交对波动的撬动能力愈发恶化,6 月20 日见顶后回落,相伴随的是成交对正向波动的撬动能力达到低点位置,后续成交对正向波动的撬动能力回升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当前的情况其实是相对有利的。这也回到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问题,如何看待市场近两周的变化?我们认为虽然感官上没有得到足够的刺激,但市场的底层状态实际是逐渐变好的。
风险提示:市场情绪变化、统计规律失效、政策方向改变
标签:
